24
2022
-
05
住建部:全面強制推動超低能耗建筑
央視網消息(焦點訪談):本周是全國節能宣傳周,而8月25日則是全國低碳日,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的主題是“節能降碳 綠色發展”。
說到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我們可能馬上就會聯想到平時要注意節電節氣,在家要少用空調,大熱天用空調制冷時要把溫度調高一點。而到了冬天,暖氣也不要調得太熱。這些都是降低碳排放的做法,但看上去好像會影響到生活的舒適度,好像要想減少能耗,房子就住得不那么舒服了。不過,現在有這樣一種建筑,既環保低碳,又冬暖夏涼,不少人已經在體驗了,他們住下來感覺又怎樣呢?
家住河北高碑店市的張先生今年1月搬了新家。盡管只剛剛住了半年多時間,張先生發現,這個房子居住的感覺和之前所有住過的房子都不一樣。他手機里的APP記錄著家里的溫度、濕度等各種實時數據。
張先生說,他從搬進新房之后,不再需要暖氣和空調,一般也不打開窗戶,而是由大樓統一的新風系統24小時不停地工作來更換空氣、調整濕度,讓屋內空氣溫度、濕度都處于人體最舒適的狀態,溫度一直保持在20—25度之間,空氣的pm2.5值也降低到個位數。在我們傳統印象中,像這樣利用新風系統24小時不停機來調節溫度、更換空氣,按說不是一種節能的方式,因為耗電量可能會非常高。因此,張先生也非常關注,這個新風系統每月到底要耗多少電、花多少錢。
張先生給我們算了一筆賬:他是春節前住進新房,采暖季有一個半月時間。而這樣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,如果是傳統集中供暖的方式,一個半月的采暖費至少在700—800元,而這四個月用于新風系統的花費只有不到300元,就解決了采暖、保溫的問題。住得更舒適了,花在采暖、保溫上的費用卻大大降低,隨之而來,能源消耗也大大降低了。這樣的好事是怎么來的呢?原來,張先生所住的小區是我國最早建成的超低能耗建筑小區之一。那么什么是超低能耗建筑,為什么會既住得舒適,還能大大節約能源呢?
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徐偉說:“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三點,一是使建筑的圍護結構做到高性能,比如用高性能的窗,良好的、保溫隔熱的外部結構;另外一種技術就是有效地大幅度提升建筑用能系統的效率;第三部分就是開源,利用可再生能源、太陽能等等,這些能源直接給建筑供能,有效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。”
傳統房屋之所以不節能,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房子密封性不強,室內外的熱量交換快,需要持續不斷地用外在的能源,比如集中供暖或者空調來進行升溫或降溫處理。
而超低能耗建筑采取的被動式建筑設計就彌補了這一點,它的建筑外立面保暖材料的厚度是普通住宅厚度的2到3倍,就像給房子穿上了厚厚的棉襖;
窗戶采用的三層雙中空玻璃,隔熱防寒作用比普通玻璃又提升了不少。還有,室內外設置隔汽膜和透氣膜保證建筑的氣密性,最大限度地減少熱量的喪失。在這樣的基礎上,利用高效能的新風系統進行溫度調節,能耗就會大大降低。
徐偉說:“在北方以采暖為主的住宅里,如果實現超低能耗建筑,比現在實行的節能標準大致要降低50%以上。它不是單純節能,實際上是在舒適度滿足較高的情況下提升了節能。”
在超低能耗建造過程中,保證建筑的氣密性,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房屋室內外氣體的交換速度,在冬季防止室內熱量的喪失,在夏季防止室外的熱氣進入室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
龍湖集團北京公司工程職能負責人王長明說:“整個氣密性在近零(超低)能耗建筑里面,不光是在外圍護的門窗方面有要求;另外在所有外圍護都會采用一些透汽膜、隔氣膜,對薄弱部位進行加強處理,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呈現出近零(超低)能耗所需要的,在一小時以內換氣次數不超過0.6次的指標。”
據了解,傳統的房屋在有一定氣壓的情況下,每小時換氣次數一般在2到3次,而超低能耗建筑將這個次數必須降低到0.6次以下。換氣少了,保溫性自然大大提高。除此以外,無熱橋也是節約能耗的一個重要因素。“熱橋”,顧名思義就是熱量傳導時走的橋梁,熱橋常常出現在門窗連接處、磚質墻體與混凝土樓板連接處,無熱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通過適當添加絕熱層,阻斷不同材料連接處的熱橋。
在北京海淀區的這個建筑工地,這里正在建設北京面積最大的單體超低能耗建筑。項目工程人員告訴記者,這里主體結構的無熱橋環節就剛剛完成。
所謂冷熱橋斷橋處理,就是通過添加隔熱墊的方式,杜絕了金屬件與混凝土的直接接觸,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熱量流失。從一個工地正在修建的房屋頂層的小樣的外觀上就可以直觀看出,要在一個出風口與建筑的連接處都添加多層隔熱處理,才能確保隔熱效果。
現在,我國的超低能耗建筑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。這是因為我國已經承諾,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排放的二氧化碳,要采取多種方式全部抵消掉,這就是碳中和。要實現這兩個目標,意味著我們將來的生產、生活方式都要發生深刻的變化。建筑領域在總碳排放量中占到了不小的比例。以取暖為例,大多數集中供暖消耗的直接就是煤炭。而用空調降溫,所用的電力資源大多數也都是依靠煤電等化石能源。因此,建筑領域如何實施減排也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。
徐偉說:“按照我們國家的統計,建筑運行碳排放占到國家總碳排放量的20%左右。如果加上隱形碳排放,包括建材的使用和建造部分,大約要近四成。如何實現建筑的碳達峰、碳中和呢?其中措施之一就是使新建建筑盡快實現超低能耗建筑。”
近年來,我國陸續頒布了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設的有關政策,國務院2016年發布《“十三五”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》,提出“開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試點”,“十三五”期間全國累積推廣超低及近零能耗建筑達到1200萬平方米,涵蓋了住宅、公用建筑、工業建筑等各種建筑類型。
2018年建成的河北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中心,采用了很多超低能耗建筑技術。夏天在空調不開放的情況下,政務服務中心內仍能保持舒適的溫度。
在青島,2020年10月新建成了中德生態園森林幼兒園。這個幼兒園主體建筑也是采用“超低能耗”的建筑理念,實現室內恒溫恒濕,無需暖氣空調,就可保證室內環境舒適、無塵,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園區環境。
從試點到推廣,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國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的發展之路。但是距離真正大范圍成為普通人的居所還有一定的距離,那么這其中需要突破的障礙有哪些呢?據了解,由于是種新生事物,這種超低能耗的建筑在材料供應、設計、專業人才等多個環節存在短板。
正因為超低能耗建筑在設計、材料、建筑工藝上和傳統技術有更高的要求,因此建筑成本無疑比傳統建筑要高一些,并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接受這種建筑。
顯然,要讓更多人主動選擇超低能耗建筑,除了技術和市場之外,還需要大家來了解這種技術,也需要相關政策的指導和支持。現在,在碳達峰、碳中和的總目標指引之下,各地正在從支持超低能耗建筑著手積極制定相關的目標。北京、上海、河北等地也從資金獎勵、容積率獎勵、支持商品房開發等多種方式鼓勵超低節能建筑的開發建設。未來,將會有更多的人住進既舒適又節能的高品質住宅。
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司長田國民說:“下一步,我們部也通過制定強制性標準,不斷提高建筑節能水平,并且在適宜的氣候區全面強制推動超低能耗建筑。同時我們部也正在制定城鄉建設領域的碳達峰實施方案,統籌推進節能減排工作,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,為國家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。
我國碳排放總量中,建筑的建造和運行要占到將近四成,控制和降低這個領域的能耗和排放,對于實現減排目標至關重要。這種超低能耗建筑,節能又舒適,恒溫恒濕又干凈,值得推廣。當然,各地在推進超低能耗建筑建設的同時,也需要根據各自的條件選擇適合的技術路線和方式,不能搞“一刀切”。其實,不僅僅是建筑行業,2030年碳達峰目標已經進入倒計時,迫切需要全社會的參與,從辦公室到流水線,從居家到出行,節能降碳既是一種健康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,也是和各行各業都有關系的一種環保責任,需要理念更新,也需要方式創新。